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零七章 走上仕途(第1页)

在家人与老先生倪焕文的关怀和帮助下,不断激着倪若水“头悬梁,锥刺股”的学习热情和激情,砥砺着倪若水的雄心壮志和坚持不懈、锲而不舍的无限毅力。

次年正月,二十六岁的倪若水,壮志凌云、信心百倍地参加了尚书省主持的“春闱”---进士科考试。当时,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,主要是明经、进士两科。进士考试是最难的,每年一般只取二三十人,大约占参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一左右,连年赴考而不中者比比皆是,以致有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之说,就是说三十上考上明经就显得太老了,而五十岁考中进士却还很年轻。倪本家子弟以经学传家,世代为官,自倪护以下三世,倪范、倪基均为官员,路军参事,且都是明经入仕。而进士及第,可比喻成鲤鱼跳龙门、鸿鹄遨游天空,真的令大多数生徒(考生)们感觉太难了,希望渺茫。他们莫不翘仰望,自叹不及。那些进士及第,喜登龙门者,不仅荣宗耀祖,扬名一时,还能够理直气壮、理所当然地步入官场,来到能够登上高位的青云之梯的入口。以致唐人称进士及第为“一品白衫”,意思是说有望官高一品,只是暂时还穿着生徒的白衫罢了。自大唐开国以来,位极人臣的宰相丞相,大多都出自进士。

公元689年,河朔藁城一个叫倪若水的举人到京城西安参加经学考试。到京城后,有天在大街小巷散步,忽然碰上了两个小青年,穿着麻布大衫,对他作揖让他先走,态度特别恭顺,可是彼此从来不认识,倪若水以为他们认错人了。其实,这就是当时京城长安人与人之间礼貌的兴盛时期。这就是唐朝世风亘古,彬彬有礼的具体表现。

那年的进士“春闱",由尚书省考功员外郎陈子昂“全知贡举”----主持考试,担任主考官。所考一是诗赋,让生徒以“武库”为题作诗、“梓材”为题写赋;二是“贴经”----即蒙上经书某一页的左右两边,中间露出一行,再用纸张贴去三字,让生徒填充,并诠释经文字句;三是策对,就是让生徒就一些时务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方法。

科考后,经过半个多月,过了二月二(俗称龙抬头)。这年的春天好像来的比较早,阳光明媚,燕子翩跹,柳梢上长出了鹅黄似的嫩芽,路边上,田野里到处萌生着春草嫩芽。倪家院子里的石榴树枝条上,孕育着春天的勃勃生机。就在着阳春二月,科举考试榜了。经过皇上御览的所取进士皇榜上面,倪若水赫然名列其中,并且以“经策全通”的优异成绩被选入甲等。

按照惯例,及第进士必须先举行拜谢座主,就是“权知贡举”的主试官以及参谒宰相等一系列礼节和仪式,然后一起参加曲江饮宴、雁塔题名、杏园赏花、月灯打球等活动。这些都是为天下选取英才而特办的盛事,是进士及第者与其父母、家族乃至亲朋的无上光荣,也是得中皇榜者结交同榜英才、建立友情的绝佳契机。倪若水作为倪家历世以来,不仅自己扬眉吐气,神采飞扬。春风得意,也为倪家老老少少带来了多少喜悦和荣耀。倪若水自然会去参加这些活动的。

与倪若水一同“鲤鱼跳龙门”的二十几名同榜进士中,贤才济济,更令倪若水欣喜的是,在这次盛事中,当朝宰相狄仁杰看到倪若水彬彬有礼,满腹经纶,大加赞赏。事后,宰相狄仁杰便有意把自己的女儿狄金佩许配给倪若水。这层窗户纸捅破之后,两家人自然欢喜不尽,并很快互换了庚帖,订立了百年和好。倪家人张灯结彩,钟鼓齐鸣,笙箫喧天,迎娶狄小姐入门。新郎新娘同拜天地,终成眷属。花好月圆,洞房花烛,两情相悦,沉浸于甜蜜的鱼水之欢。

狄家为有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、志高才隽的进士女婿而欣慰,倪若水为与花容月貌、史才博识的狄家之女结为连理而喜不自禁。尤其是倪家的苦读家风和丰富藏书,以及倪家为人忠厚和满腹才华,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,砥砺着、塑造着倪若水今后的人生。

在当时,考中进士者,不能立即参加工作的人大有人在,能够很快参加工作的进士,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处世为人的应变能力。那一年,倪若水科考时中了进士,殿试后被任命在秘书省做校书官。由此可见,倪若水非凡的工作能力与早期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。第二年,倪若水被选拔出来,提前到吏部进行考试。夏天六月,倪若水到了长安,住在新昌里。倪家是书香门第、世家大族,倪若水从小就有才华,作文写诗,当时数第一。比他早考中的、比他年岁大的,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,佩服他。

倪若水来自于恒州藁城,属于河朔地区,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员家庭,全凭科举考试而平步青云,他不像姚崇、宋璟那样久谙政坛,有着丰富的阅历,也不像张说那样长居文坛,有着一大帮子学生和拥趸,更不像裴光庭、萧嵩那样出身于官僚世家,与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他甚至连国子监生都不是,没有同学也没有同乡,除了满腹经纶和一片赤心,他几乎是一无所有。而现在皇帝要重用他,他能胜任吗?

倪若水认为,县郡是治国的基础。唐朝一个县里,县令一人,县丞一到两人,主薄一到两人,县尉一到五人;大一点的县,往往有两个县尉,一个主管户籍租税、礼乐学校,一个主管捕盗捉贼等治安工作。

唐朝士人进身有文武两种途径,以武进身,设有武举考试,如果向想更高更大的领域展,就必须有军功;而文人进身,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谋求官位,其实文人考试也是比较难的,考试的科目有诗、策、判、笺、表、论。唐朝官职都有任期,期满后,再次进行铨选考核,唐高宗时期,官多职位少,当官也有为难的时候。

自开元以来,唐玄宗手下的宰相,真是各有千秋,姚崇善于调节,宋璟执法严厉,张嘉贞重视吏治,张说擅长写文章,李元紘节俭治国,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率直,等等。

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。当尚书右丞相既要看得远,又得要脚踏实地,还得理顺好上上下下、左左右右、里里外外各种关系。好在倪若水饱读诗书,在尚书、门下等部门任过要职,又曾在长安、咸阳以及汴州做过要职,实地考察,积累了丰富的吏治经验,处理问题还比较轻车熟路。

当时的唐朝,全国分为十个道,即关内道、河南道、河东道、河北道、山南道、陇右道、淮南道、江南道、剑南道、岭南道。这十道只是监察区,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,但已经囊括了全国的地里分区,基本上形成了道、州、县的行政格局,当时的道不设常官,设置采访使。采访使的使命就是考核地方官吏,体恤老百姓疾苦,掌握信赏和刑罚等政绩。并且还规定,地方都督、刺史,每年轮流到京城集中,向皇帝汇报政绩及岁计,称朝集使,类似于当代的纪委书记。

后来,皇帝调他到外地当县丞。不久,又升为监察御史。接着调任为紫薇(后称中书省)舍人,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公文。三年后,调到汴州当刺史。他平生最大的抱负倡兴教育,为民请命,尽忠报国。倪若水是世代官宦世家,中山藁城人。倪若水七岁就能吟诗作画,十岁时练就一手好书法。有一次习字课上,老师拽学生笔力,唯独倪若水没有被老师拽出来,小手紧紧握着笔杆,用力地一笔一划地临帖,字迹清晰、方正、清秀。倪若水眉清目秀的脸庞时常扬起两个小酒窝,令人啧啧称赞。他而立之时进士及第,当过秘书正字,中书舍人,尚书右丞等文秘专业,别看中书舍人四品官,可实权不可小觑。为丞相出谋划策,代文牒诰敕。一年前,皇上诰文,让京官与地方官员互相调换。这些外出的京官都是善政良吏,倪若水是唐玄宗钦定的良吏,让倪若水下去任职,接受锻炼。

公元715年六月,即唐朝开元三年,山东省生重大蝗虫灾害,蝗虫所到之处,田间禾苗立马被狂砍成光杆,其蹂躏之境况,令人目不忍视心痛不已。在当时,人们深受封建迷信影响,认为蝗虫就是“蝗神”,是老天爷派遣下来的,应该顶礼膜拜恭敬送“蝗神”出境才是,故人们不敢捕杀蝗虫。只会烧香拜佛请老天爷帮忙把“蝗神”请走。

唐玄宗和很多官吏也认为蝗灾是天灾,是因“不德”所造成的,想以“修德”来驱使蝗虫离开。时任宰相姚崇站在法家立场,认为蝗虫是侵害掠夺人口粮的敌人,是从“人口夺粮”,必须消灭之。于是,姚崇根据蝗虫趋光特性,提出用“篝火”诱杀和“开沟陷杀”相结合的办法消灭蝗虫,并禀奏唐玄宗派出大批御史赶往灾害事地,督促当地州府县衙动群众大打一场“粮食保卫战”。

斯时,在朝官员议论纷纷,认为蝗虫铺天盖地,实在是太多了,即使消灭也是杀不尽;皇帝唐玄宗听了大臣们的反对意见,自己心里也是怀疑不止。姚崇力排众议,对唐玄宗说“现在蝗虫在山东省比比皆是,如果不立即消灭之,将危害益重,难以收拾残局。”姚崇接着说道“如今河南、河北之地的老百姓,逃荒避难,很多人成了流亡者,当地居民所剩无几。岂能坐视蝗虫蹂躏禾苗损害人们的利益而不管呢?而不去拯救于老百姓于水火之中呢?”姚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道“借使消灭不尽蝗虫,也比养着蝗虫,让它恣意妄为强吧!”唐玄宗在姚崇苦口婆心地说服下,听从了姚崇的建议。

没想到,当朝另一个宰相叫卢怀慎,时称“伴食宰相,”卢怀慎崇尚佛学,真是“走路恐伤蝼蚁命,爱惜飞蛾纱罩灯”,卢怀慎听到姚崇的建议后,便急急忙忙找到姚崇,提议道“认为杀死蝗虫太多了,恐怕有伤和气。”

姚崇辩论道“过去楚王因吞吃水蛭而治愈自己的病,孙叔敖杀死长虫而引致福报,无奈,不能忍心蝗虫危害作物,而忍心看着人饿死呢?如果因消灭蝗虫而招致祸害,那么,我姚崇甘请自己担当!”

越明年,即开元四年农历正月辛未,唐玄宗委以尚书右丞相倪若水重任去汴州任刺史兼河南采访使。

由于尚书右丞相倪若水一直从事自己擅长的文秘工作,在当时,尚书右丞是掌管朝内替皇帝制诰和文之职,其作用之大可想而知,再说了,能够胜任这一职务,足可以妙笔生花,口才非凡,倪若水敬职敬业,一丝不苟,每次文都获得皇帝赞誉。开元初年,紫薇舍人(不久,就改称中书舍人)倪若水奉诏去前线慰问常胜将军薛讷,倪若水不辱使命胜利地完成了任务,薛讷内心佩服紫薇舍人倪若水有着卓越的工作能力。倪若水不仅如此,还练就一手好书法,其韵味让唐玄宗阅罢不禁赞不绝口。让倪若水离开朝廷去任地方官,倪若水觉得在下面锻炼政绩难以彰显,只能靠老百姓的口碑方可塑造,方可回京城任职。

公元716年三月,唐玄宗派遣宫中宦官到江南捕获鵁鶄、鵗鶒等稀有珍贵禽鸟,把这些珍贵飞禽放置于皇家园林。这日,这些使者路过汴州,为了抄近道,肆无忌惮骑着马漫趟漫地里走,弄得春苗一片狼藉。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头,就一起来到汴州府邸上诉,汴州刺史倪若水获悉后心里很不悦。“这怎么可以?”倪大人对内厮倪子安说道,“你去备马,叫上赵武李勇一块去看看。”赵武李勇是两个贴身护卫。

倪若水一行人刚到汴州郊外,看见田野里尘土飞扬,不时听到阵阵马嘶声。倪若水怒从心中起,他带领随从迎上前去,截住了为的官员,下马施礼道:“钦差大人,你们这么做,岂不是扰民吗?现在农民正在地里干农活,你们这一折腾,农民们还怎么干活,再说了,庄稼让你们糟蹋了,这老百姓还吃什么?粮食歉收,老百姓拿什么缴纳皇粮?”那个为钦差官,一身黄衫,长着一双三角眼,此时凄迷着小眼,阴笑道:“倪大人,这可是皇帝的旨意,任何人都不得阻拦,闪开,让我们过去!”倪大人在马前挡着就是不让道。“快闪开!要是耽搁了皇帝的大事,倪大人可担待不起呀!”说完,挥手让手下人硬闯,护卫赵武李勇扯出兵器,把硬闯的使者制服并拦截了下来。钦差官一看这阵势,内怯起来道:“哎吆呵,倪大人敢截钦差,莫不是你吃了熊心豹子胆?”倪大人对钦差官施礼道:“委屈钦差大人了,请各位先到汴州府邸休息休息,我给皇帝写个奏折,希望皇帝打消这一主张。”这些钦差面面相觑,一看到赵武李勇威武的气势,一个一个蔫了,只好就到不如达到,乖乖地进了汴州府。

倪若水给唐玄宗上表进谏道:“现在农桑正是大忙季节,三农作苦,种田农夫持农具干活,喂蚕的农妇在采撷桑叶。而这个时候,皇帝你却广罗搜捕珍禽贵鸟,以供皇家园林之玩耍,大老远到江岭寻找,然后送回京城,路途遥远,水路舟船相济,6路运送相递,运夫劳顿疲倦,苦不堪言。皇帝将所捕获禽鸟需要及时给它们喂食,道路上的旁观者,还一直认为陛下是在看贱老百姓,而视这些禽鸟为珍贵之物,陛下应当视凤凰为普通鸟,麒麟为平常的野兽。臣本一介草民,承蒙陛下厚恩,常常想舍身效忠;臣本瓜子之心,常常想牺牲自己用来报答明主。瞻望国家社稷之忧虑,斗胆于陛下推心置腹,直言违背圣旨,陛下就是把臣放在鼎镬给蒸死掉了,臣也心甘情愿。”

唐玄宗看到倪若水到奏折后心有内疚并亲手敕文:“朕本意是先少弄些不同类的鸟,可是那些使者没有认识到朕的本意,采鸟多了些。倪爱卿把事情本末一一道来,且言辞忠诚恳切,深称朕意。倪爱卿是个通达明理全才之人,正义敬重耿直,深具燕赵之遗风,故能闲邪存诚,守节弥固,骨梗忠烈,光明磊落。朕十分感谢倪爱卿的忠言逆耳,深为嘉慰。朕下诏命令所捕之鸟一律放生。”

同年五月,汴州刺史倪若水骑着马带着护卫赵武李勇、主簿守仁和内厮倪子安下乡巡查,田野里禾苗不时随风摇曳,绿油油水稻四处溢香。倪子安闻着诱人的稻花香,轻眯眼睛,鼻翼微动,陶醉其中。“刺啦”一下,倪子安感觉有什么东西碰触了额头,他睁开眼,看见两只蝗虫从眼前飞过,倪子安不由地摸了摸额头。“看,前面飞过来一群蝗虫。”不知谁喊了一声。几个人这才现,河面上一群群蝗虫在飞舞,彼岸蝗虫成片成团,灰蒙蒙一片。主薄守仁大惊失色道:“不好了,闹蝗灾了。”倪若水纵马逆行而进,一探究竟,几个随从紧追其后。

www.qqzww.net 青青中文网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