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八十章 重回小寺(第1页)

光阴荏苒,日月如梭。日子一晃几十年过去了,有一天,阳光朗照,旗帜格外鲜艳。有一队人马来到小寺门前,为的就是当年在小寺出生的朱小八(又名重八、八八)。

原来,朱八八出逃后,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佛经,为了生计,混口饭吃,他就在一个叫皇觉寺里皈依佛门做了和尚。

元朝末年,元朝统治者欺压老百姓,设置重重思想禁锢,不仅如此,想法设法盘剥人们,致使名不聊生怨声载道。有志之士为了争自由求解放,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,纷纷揭竿而起,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去。

当时南方战事频繁,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,其中着名的起义队伍有,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都头扎红头巾,所以人们又称为红巾军农民起义;还有方国珍和张士诚领导的起义;这两只队伍是当时最强大,活动地区也是最广泛的,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导致元朝最终灭亡的只要原因之一。

小时候的朱八八现在叫朱元璋字国瑞,在他的朋友汤和、徐达的鼓动下,参加了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。他刚开始为亲兵,后升九夫长。由于他英勇善战,智勇双全,才能出众,被郭子兴所器重,并将自己心爱的貌美如花的女儿许配给他。

做为大将郭子兴爱婿,在以后的岁月里,如虎添翼的朱元璋凭借过人的胆略和智谋,充分挥出了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,亲率子弟兵一马当先冲锋陷阵,攻坚克难,一举推翻了元朝腐朽统治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

事实证明,每一个历史朝代的诞生,都有它旺盛的生命力,起初做为新生事物,遵循历史展规律,战胜旧事物是必然的。随着朝代延续,犹如一个鲜活生命,随着其生理机能的衰退,继而腐朽,终被历史后浪推到了沙滩上,这是一个颠仆不灭的真理。

自此,元世祖忽必烈以“大元至哉”建立的元朝,历经八十九年而寿终。

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来的明朝,以更弦易张的新生代走上了新的历史大舞台,显示出了勃勃生机,犹如一轮巨大的红彤彤太阳,从东方冉冉升起。

闲话休提,书归正传。

朱元璋来到小寺门前,现如今的小寺已非昔日之鼎盛,仙子双手合十迎接朱元璋的到来,当朱元璋知道老住持弘仪法师已经圆寂,便龙眼含泪对着庙主的舍利子,仔细观看,香气四溢,几颗宝珠似的舍利,硬如坚石,便明白弘仪法师已经往游佛国,修成正果。他敛气秉神双手合十一直在念着阿弥陀佛。

往事如烟且历历在目,当年小白寺主持、仙子为了朱元璋一家三口,倾力襄助,致使母子二人善根早植,佛缘不浅,年事已高的弘仪法师在涅磐之际,在小白寺后面那座小山上,念着阿弥陀佛。当周围火苗着到自己身上时,居然疼痛浑然不觉,仙子说到这里时,朱元璋感慨万千,他深深地愧疚老和尚,可以说已经无法弥补,他沉思良久,泪水已象断了线的佛珠,扑簌簌地掉下来。

他在寺院里徘徊,在离正殿不远处,停了下来,伫立,然后回过龙头对开国大将徐达说,要在此立碑铭记,这个寺叫行龙寺。在场的村民先感到吃惊,觉得“行龙寺”这种叫法不符际。

“什么?”其中一个村民小声地嘟囔道,“应该叫生龙寺比较妥当。”

身边的军师刘伯温听到了,便对着那个村民打了一个手势,示意他不要随便插话。

其实朱元璋是个爱面子如命的人,他最忌讳别人当面揭穿他的老底,那些曾经落魄乞讨为生的往事,他不但要自己掩饰而且其他人也不得提起。

曾经有一次,朱元璋的一个小不顾场合,对着君臣说朱元璋儿时的故事,说着说着朱元璋脸上有晴转阴,可他的那个小毫无顾忌且说得滔滔不绝,气的朱元璋便找了个借口把他的那个小给杀掉了。

做为军师的刘伯温,他对朱皇帝了如指掌,所以他劝不明就里不熟悉朱元璋秉性的人,不要与朱皇帝呛着干,要顺着朱皇帝的旨意去执行就好了。

明洪武三年,一个大石碑矗立在门屏前,“行龙寺”三个遒劲的大字镌刻在石碑上,有两条龙护围在“行龙寺”三个繁体字上面,碑的正面、背面刻有碑文,记录当年朱元璋儿时的经历,字面密密麻麻有核桃般大小,因此碑经过若干年后,在地底下深埋,几经探索,未果。

那些知道传说的老人已经谢世,故不得知。只是到了平分土地时,村民们挖到一块石碑,上面写着寺前庙后,一左一右,一瓮金,一瓮银。

喜欢河朔儿女请大家收藏河朔儿女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www.qqzww.net 青青中文网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