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十三章 南伐(第1页)

至元四年,董文炳改任山东路统军副使,治忻州。忻州与宋朝接壤,镇守部队主要依靠国内郡镇送军饷。本部有诏,官府出钱购买军粮,以供军用。名义上双方议价交易,实际往往按户摊派,限期逼迫缴纳,比赋税还要厉害。

董文炳命令收州县所移文,众人进谏有违诏书。董文炳说“这件事可以制止。”

于是,董文炳派使者上朝禀奏,奏折上写道“与敌人接壤,人家知道我们的虚实,缺一不可;边民提供军需劳累不堪,还让他们做重苦役,二不可;我国民受困还担惊受怕,三不可。”

忽必烈大悟,遂决定把自己颁的诏书停用。

至元六年,董文炳迁枢密院判官,行院事于淮西。建筑正阳两城,彼此夹淮河相望,以缀襄阳,以便直捣南宋腹心地区。

第二年,董文炳拜为参知政事。同年夏季,疾风暴雨下个不停,水位大涨。宋朝淮西制置使夏贵,率领十万士兵乘机进犯边境,飞箭、滚木垒石一齐射向元军,其势如雨下。董文炳登城率军防御。

一天晚上,宋朝战将夏贵二返身打了过来。突然,一支飞箭贯穿董文炳左胳膊之后,又伤及左肋。

董文炳忍着疼痛用力拔出箭镞,然后他搭弓射箭,向敌人劲射,就这样,董文炳连四十多枝箭,敌军中箭后,多半登时毙命。及至箭囊空无一箭,文炳便向左右弓箭手索要箭,又一连射出十几箭,箭跟不上,只好不甘心作罢。

此时,董文炳力乏难支,拉弓也张不满,遂沉闷不一声。

第二天,洪水进入外郭,董文炳指挥士卒退却躲避。孰料,夏贵乘胜追击,压军至阵。此时,董文炳创伤很是严重,他的儿子士选请求代父出战。董文炳为儿子壮行,还自己把伤口绑好,手提宝剑督城作战。

董士选挥舞长枪与夏贵战将厮杀在一起。此时董士选报仇心切急迫,他越战越勇手里的长枪就像密集的箭镞,把敌将重重包围。敌将只有招架而无还手之力,渐渐力怯,又不得挣脱出来,只好疲于应付。

董士选瞅准机会,一枪将敌将挑下马来,敌将随说仆倒在地一动不动,尚有一丝游魂在体内穿梭。

夏贵一看爱将被擒,几欲抢回,终不能够,只好垂头丧气带领残兵败将溃逃。自此以后,宋朝军队不敢再来挑衅。

因董文炳伤势过重,被送到元兵后勤部庵庐处,这个看病地方的负责人,由主治大夫罗天益担任。

罗天益,生于122o年,字谦甫,蒿城人,当时一位着名的神医。他自幼秉承父训,立志做一个学者,攻读诗书,天文地理无不涉猎,过目成诵,融会贯通,答一知十,颇受滹南书院院长、金代着名文学家、鸿儒王若虚的赏识。王若虚经常对罗天益家里大人,以及诸师生称赞不已。然而。罗天益远大理想很快被频仍战乱所打破,他目睹战争所造成的伤害,各种死伤者之惨状心痛不已,遂弃儒从医,救死扶伤,践行人道主义。后由蒿城野庄镇周都运推荐,师从当时着名医学家李杲,学医多年,尽得其术。

罗天益勤学不倦如饥似渴,学医期间,勤勤恳恳,忙里忙外协助老师给病人诊断病情对症下药,深受病人的夸赞。李杲惜才爱才,遂赠送他白银二十四两,罗天益知道老师的用心良苦便力辞不受。李杲意味深长地对学生罗天益说道“工钱你不要,我领情了。可我知道你家里生活困难,把这些钱给你妻儿送去吧,算是老师的一点心意。”罗天益任凭老师怎么说教,坚决不肯接受。

定宗元年(1246年),一种叫疔疮的疾病在蒿城传布极广,患者疼痛难忍苦不堪言。蒿城县尹董源目睹惨状便极力邀请神医罗天益回到蒿城,回乡行医,为广大患者治疗这种流行疾病。不仅如此,还为全县病人悉心诊治,历时一年,成效斐然。

宪宗元年(1251年),医学家李杲把生平的着作详细校对,分类编排好后,全部托付给学生罗天益。李杲临终时对得意门生罗天益说“这些书传给你,不是为了我李杲,也不是为了你罗天益,而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与后世子孙。希望你给传下去,不要泯灭于世。”此后,罗天益整理刊出恩师的多部医学着作,对传播“东垣之学”起到了重要作用。1252年春,罗天益应征到忽必烈王府。此次元兵南下,罗天益征召为军医,并担任庵庐处负责人。

此时,罗天益看到中书左丞董文炳处于深度昏迷状态,伤口化脓。经过一番诊断,董文炳伤及骨髓,幸亏看病及时。可抬来医务人员说“董左丞清醒时就是不下火线,大声说道不灭南蛮,死不瞑目!”

罗天益深为这位老乡忠心报国精神所感动,不由地慨叹道“自古河朔多慷慨悲壮之士。”

在罗天益就医期间,大将军张柔的儿子张弘略因头痛也住进了庵庐处,住院时,张弘范疼痛难忍,有时竟也按捺不住病痛的折磨大喊大叫起来,罗天益采用温补中焦的灸法,很快得到了治愈。

董文炳与张弘略一前一后出了庵庐处,复挺戈舞枪驰骋疆场。罗天益望着两位乡友渐行渐远的背影,深感欣慰。

www.qqzww.net 青青中文网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