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67章 勐仑镇植物园4(第1页)

走往百花园的这条路,应该是这个植物园里最漂亮的一条道路了。

看那道路两侧整齐的行道树,虎永刚一开始还以为是棕榈树,等看到标牌才知道,那是蒲葵。

只见那蒲葵高大挺拔,修长高耸,叶大如扇,荫浓如盖,在笔直地通向远处的柏油小路的映衬之下,那如哨兵般阵列的树干,更是拉长了景深。

这让刚从太阳底下走到这阴凉小径的虎永刚夫妻两人,顿时觉得舒畅无比,恨不得一直徜徉其间,正所谓“林深便静坐,径浅却幽深!”

这条蒲葵小道快到百花园入口处时,与另一条通往植物园北门的道路交汇,而那里有一座号称是西双版纳第一吊桥的罗梭江铁索吊桥。

而这吊桥,有了6o年的历史,几经周折、几经磨难,才有了现如今这个模样。

自古以来,地处罗梭江大拐弯的勐仑镇,就是商贸跨江渡口的好地方。来往于普洱茶之源地易武镇、边城勐腊,以及南下老挝和泰国的商队,均要在此登船渡江,再通过骡马和牛,把普洱茶等商贸物资运输到其它地方。

所以,现在吊桥所在的大体位置,就是当年茶马古道的古渡口之一。

5o年代末,国家决定成立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园,受命创建的着名植物学家蔡希陶,带领一批科技人员来到这里。

他看到这罗梭江一衣带水,环绕而成形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葫芦岛,恰逢易武县(当初名称)被撤销,留出空地,因此便决定选址于此。

在建园之初,岛上尚有七户傣族人家,专门从事摆渡的营生,傣语叫做“曼摆乃”。

吊桥头的老酸角树,便是当初古渡口的傣族人家所植,而植物园小区内的古榕树,则是当年商队歇脚之地。

中科院植物园进驻葫芦岛之后,进出一直都是依靠渡船摆渡,出行非常不便,遇到急事或人员突疾病等,就只能冒险游泳渡江。

历史上曾有好几位建设边疆的职工,淹死在罗梭江凶猛的波涛之中。

1965年,有位国家领导人来访,一位外出买菜的职工,又一次不幸葬身江中。在领导人的督促下,中科院才拨款修建了此桥。

时隔一年,一座现代化的钢索桥跨江飞架南北,从此可谓天堑变通途,一时成为佳话。

因为这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第一座跨江铁索桥,每有贵宾游客到访,都会到桥上合影留念。

如着名的作家丁玲、电影明星白杨、两弹一星科学家周光召等都曾在这吊桥上拍过照、留过影。

然而,此桥的命运多舛,在1985年4月的时候,一场罕见的龙卷风袭击勐仑,这座铁索吊桥被狂风掀翻,掉入江水之中。

虽经过全园职工的奋力抢修,也只保住了柱墩。

之后,植物园设计建立了一座竹子浮桥,可随着江水上浮或下沉,不再惧怕风浪,就这样简短的熬了一段时间。

现在虎永刚他们看到的,是植物园在1987年2月,经过再次规划,又重新修建的铁索吊桥。

夫妻两人站在吊桥之上,抬头远望是孔明古茶山,低头俯视为傣乡罗梭江,只觉得时光荏苒,逝者如斯!

想一想当年那些渡船的马帮,念一念摆渡的傣族人,还有开疆辟土的先辈们,心头不禁有几分感慨、几许赞叹!

走到吊桥的中间,两人就原路返回了。走过桥,就是植物园的北大门,一来他们的车停在西门,二来还有最大的百花园没有玩呢,可不能辜负了那8o块钱的门票啊。

下得桥来,没多远就走进了百花园。

这里是整个植物园内最大的一个园区,也是号称西双版纳植物园第一景的所在。

百花园植物布景应该是请了名人大家设计规划的,主要利用了各种花卉植物与园内的地形、水域等巧妙结合,形成了不同的赏景空间,像“天女散花”、“层林尽染”、“五彩缤纷”和“花开花落”等景观,都让虎永刚他们赞不绝口、叹为观止!

www.qqzww.net 青青中文网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